zhen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访上海市交通委员会 党组书记、主任 谢峰

(2020/12/29 8:13:20)

来源:商务部

主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时间:2020年12月28日上午09:30

嘉宾:上海市交通委员会 党组书记、主任谢峰

简介: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果,根据新华·波罗的海“2020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上海全球排名第三,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本期访谈,我们邀请到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谢峰同志来为大家介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关情况。

文字实录:

【主持人】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果显著,在新华·波罗的海“2020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排名第三,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本期访谈,我们邀请到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谢峰同志来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欢迎您,谢主任!

【谢峰】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2020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目标年,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进展如何?

【谢峰】1996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式启动。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提出了“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二十多年来,在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枢纽能级提升、集疏运体系优化、航运服务功能完善、发展软环境营造方面成果显著。

目前,上海已发展形成七大航运服务集聚区,航运资源要素不断集聚。外高桥、洋山-临港地区以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为重点,成为现代航运物流示范区。北外滩、陆家嘴地区以航运总部经济为特色,集聚各类航运市场主体。吴淞口地区初步形成邮轮产业链,创建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内首个国际邮轮产业园。虹桥、浦东机场地区依托国际航空枢纽、机场综合保税区、大飞机制造等实体,成为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航运服务集聚区,国内外航运、航空企业、功能性机构纷纷落户上海。目前,全球排名前十位的班轮公司、全球排名前五位的邮轮企业、全球前五大船舶管理机构中的4家、国际船级社协会正式成员中的10家均在沪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新华·波罗的海“2020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上海全球排名第三,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主持人】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上海海港和空港枢纽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谢峰】枢纽港建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历经多年来的建设发展,上海港成为全球第一集装箱大港,港口吞吐量自2010年起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港口连通度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航空客货服务能力亚洲领先,服务品牌形成亮点,有力保障了区域经济发展,也为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石。

一是建成全球集装箱第一大港。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集装箱枢纽港建设进入快车道,2003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迈入“千万级”。“十一五”以来,随着外高桥港区和洋山深水港区的建成,以及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全线贯通,上海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9年超过4330万标准箱,自2010年起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港口连通度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同时,上海港的集疏运体系得到不断优化。长江口深水航道水深达12.50米,可满足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船舶全潮双向通航的要求,同时兼顾满足第五、六代大型远洋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乘潮通过长江口的要求。到2020年底,上海基本建成“一环十射”内河高等级航道,初步形成“连接江浙、对接海港”的内河高等级网络框架。沪通铁路二期先行段外高桥港区铁路进港专用线工程开工建设,洋山深水港区与芦潮港铁路中心站实现一体化运营,推动海铁联运系统完善。

二是初步建成亚太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上海成功构建了国内首个“一市两场”城市机场体系。目前,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共投用4座航站楼和1座单体卫星厅、5个货运区、6条跑道,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2亿人次、年货邮吞吐量520万吨的运行需求。其中,2019年启用的浦东国际机场全球最大单体卫星厅,开启“航站楼+卫星厅”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新篇章,中转承载量、航班靠桥率、放行正常率等关键指标均稳步提高,显著改善旅客出行体验,进一步强化了浦东国际机场的枢纽中转功能。上海空港航线网络覆盖能力亚太领先,两场运营的航空公司数量超过百家,联通全球50个国家的314个通航点(其中,国际通航点142个,港澳台通航点5个,大陆通航点167个)。2016年,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人次,连续4年全球排名第四。2019年,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22亿人次,创中国机场旅客吞吐量新纪录;空港货邮吞吐量达到405.26万吨,浦东国际机场连续12年稳居全球货运机场第三位。

【主持人】上海港在建设过程中如何体现智慧建港、绿色发展的要求?

【谢峰】智慧引领、绿色发展是新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要求之一。上海港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这一理念,通过智慧建港提升港口物流效率,通过污染防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智慧港口引领发展。2017年底,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全自动码头开港试运行。这是当今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港区,港口集装箱从港区装卸到码头运输、仓储全部实现自动化运作,生产作业实现零排放。四期工程码头所用岸桥、轨道吊、自动导引运输车、设备控制以及生产调度系统全部为自主研发制造,码头运行的核心技术实现全国产化。同时,上海港积极推进数字平台建设,创新港口服务模式,成为国内首个口岸集装箱业务全程无纸化的港口。受理中心网上一站式服务、电子设备交接单、“E卡纵横”集卡服务、“港航纵横”港航信息服务、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等平台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平台将与筹建中的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开展流程协作和数据互通,一站式完成各项业务,助力打造便捷、高效、透明的口岸营商环境。

(二)绿色港口转型升级。一是严格实施船舶排放管控措施。在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部署下,2016年4月1日,上海港率先实施长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区第一阶段措施(即船舶靠岸停泊期间使用硫含量≤0.5%m/m的燃油)。2018年10月1日,上海港提前实施在航船舶排放控制措施(即国际航行船舶和国内沿海航行船舶在上海港内行驶及靠岸停泊期间使用硫含量≤0.5%m/m的燃油)。通过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管控措施,上海港空气平均二氧化硫浓度明显下降。

二是完善船舶污染物防治体系。2017年起,内河水域阶段性实施船舶污染物免费接收机制,对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实施免费流动接收,确保污染物“应收尽收,规范处置”。在满足通航安全的前提下,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和市内公共运输船舶享有优先过闸政策,鼓励船舶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长江口水域各部门加强联合监管,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形成监管合力,实现了对船舶油污水接收转运处置的闭环管理。

三是推进港口清洁能源应用。上海港积极鼓励靠港船舶使用岸电。上海港已有59个专业化泊位完成岸电设施改造,港作船舶码头泊位实现低压岸电全覆盖。同时,港内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港内500余辆黄标车的淘汰工作于2016年全面完成。目前,港口内场集卡液化天然气应用比例达90.0%,轮胎式龙门吊油改电或混合动力比例达78.0%。

【主持人】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将现代航运服务业列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上海在航运服务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

【谢峰】经过10年来的培育发展,上海现代航运服务功能基本健全,市场规模逐步拓展。

一是航运保险市场规模居前。2009年以来,依托上海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航运保险机构不断在沪集聚。同时,大量保险中介机构以及航运法律、海损理算机构为航运保险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基本形成了“经营机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完整航运保险产业链。2013年12月,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专业性航运保险社团组织,会员单位占全国航运保险市场份额的95.0%以上。2015年,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代表中国加入全球最大的航运保险协会组织“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2019年,上海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总量达到43.70亿元,全国占比23.5%。其中,船舶险23.75亿元,全国占比42.8%;货运险19.95亿元,全国占比15.3%。2009年以来上海航运保险保费收入规模保持全国第一,2019年国际市场份额位居世界前列。

二是航运信息服务发展迅速。上海航运交易所成为全国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中心、中国船舶交易信息中心。“上海航运指数体系(SHSI)”覆盖集装箱、干散货、油轮、船员、船舶买卖、“一带一路”贸易等领域,形成21大类、200多个指标。其中,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的风向标,中国沿海煤炭运价指数(CBCFI)挂钩协议使用比例超过50.0%。航运研究咨询机构的服务能力也取得长足发展。其中,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被列为“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A类智库,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航运类专业智库。2016年,全球航运智库联盟在沪成立,成为各国航运智库间的交流合作平台,目前成员数已达17家。

三是海事法律服务不断创新。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上海海事法院设立国际海事司法上海基地和智慧海事法院(上海)实践基地,全力打造国际海事司法中心。上海海事法院依据海事审判特点和需求,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了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纠纷解决工作站,推进海事海商纠纷解决资源协调联动。上海仲裁机构开拓创新,相继推出示范性合同文本格式、国际通行的仲调对接模式、国际航运互联网仲裁等举措,案件受理和总争议标的全国领先,有力保障了航运市场有序运行。

四是船舶技术服务国内外领先。上海在船舶设计、建造领域成果丰硕,取得了显著进展。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开工建造,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薄膜型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设计建造水平世界领先,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全球最大的超大型乙烷运输船订单。与此同时,船舶技术服务能力快速提升。中国船级社在沪分支机构业务量位居全国前列,多项研究和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参与编写的提案在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率达到85%。全球主要船级社中,14家机构在沪设立区域总部。外国驻沪船级社验船师占外国驻华船级社验船师总人数的95%。

五是航运文化平台彰显特色。中国第一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全力打造航运文化品牌,陈列展览、文物典藏、学术研究、社会教育、运营开发水平持续提升,参观人次逐年递增,2019年达到36.82万人次。“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中国航海日”等航运会展文化品牌,得到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促进航海精神、航海文化的传承。航运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了城市功能的提升。“浦江游览”荟萃城市景观精华,集聚多元水岸产品,成为上海城市的名片,2019年接待中外游客达500万人次。北外滩滨江作为中国母港邮轮的发源地,依托“水上旅游产业”和“上港邮轮城”,形成休闲旅游服务产业链。吴淞口地区以国际邮轮母港为基础,建设多元融合的现代滨江邮轮文化带,形成上海邮轮旅游目的地国际品牌吸引力。

【主持人】营商环境对航运业发展十分重要。上海在优化航运业营商环境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做法?

【谢峰】上海着力从口岸环境、航运服务业扩大开放、港航审批制度改革三个方面优化航运发展营商环境,并取得了积极效果。

一是口岸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上海港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部署,统一调降货物港务费15%、港口设施保安费20%、引航费(移泊费)10%、国内航线拖轮费5%,并自主调降港口作业搬移费10%,免除港口建设费地方留存部分20%;对查验没有问题的进出口集装箱货物(固体废物除外)免除查验作业服务费。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高,关检机构整合实现统一申报,提货单换单与报关并联,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50%以上。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形成10大业务板块,87项功能模块,服务企业数超过40万家。人员出入境更加便利,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邮轮入境15天免签政策效应明显。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排名中,中国(以上海、北京为样本)提升至56位。

二是航运服务业开放力度加大。目前,除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国内水路运输,航运业务均已对外开放。其中,“允许外商独资设立国际船舶管理企业”政策取得良好效应,已有18家外商独资和4家合资船舶管理公司获批入驻自贸区,包括了国际排名第一的中英中船管理公司和国内最大的民营船管企业民生船舶管理公司;自贸区外资船管企业开展海员外派试点取得突破。自贸试验区放开国际登记船舶入级检验政策落地,法国必维船级社成为首家在自贸试验区开展入级检验业务的外国船级社。自贸试验区取消外商投资国际船舶代理业务股比限制,全球排名第四的贝仕船舶管理公司设立首家外商独资船舶代理公司。

三是港航领域“放管服”取得实效。落实水运行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际船舶管理经营资格登记审批和无船承运业务审批取消,承接了交通运输部下放审批事项(内地与港澳间客船、散装液体危险品船运输)。深化以“一网通办”为重要标志的放管服改革,推动“双减半”“双一百”改革事项落地,压缩审批承诺时限,大幅精简申请材料,国际航运业务实行“不见面”审批。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行港口经营许可、海事证明材料告知承诺制度。全面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构建诚信管理、分类监管、风险监管、联合惩戒、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行业综合监管体制。

【主持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后续有哪些考虑?

【谢峰】“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上海迈向“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开局起步期,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历史新阶段。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未来发展过程中,将由相对独立发展向融合一体化发展转变,由注重追求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依靠传统服务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由重点吸引要素集聚向同步注重互动交流转变,从而全面支撑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引领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我国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大局、融入全球供应链与航运治理体系。总体上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以枢纽港综合服务为基础,强化枢纽门户功能。充分利用上海区位条件、设施能力和腹地支撑优势,强化海空枢纽港基础,打造一流设施、创新一流理念、应用一流技术,提供一流服务,全方位提升枢纽港综合服务品质、服务能级,夯实现代航运服务发展基础。

二是以更高质量一体化为导向,引领发展新格局。充分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机遇,拓展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一体化发展路径,推动构建新型区域治理体系,促进航运要素高效配置和便捷流动,构建分工合理、协作高效、竞争有力、辐射全球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

三是以自贸区改革深化为契机,强化资源配置力。依托临港新片区,实施更加科学的国际航运管理制度和政策,推动港航服务业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开放,营造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航运发展营商环境,促进航运与贸易、金融、科技融合发展,加快航运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

四是以航运科技创新为引领,形成发展新动能。把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新技术与航运业深度融合,构建开放的航运数字生态,通过航运要素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加快管理、服务、商业模式创新,推动航运中心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五是以航运互动交流为媒介,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航运与文化、会展等融合发展,打造国际航运顶级交流平台,推介“上海航运”服务品牌,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航运事务,主动融入国际航运治理体系,提升全球航运规则、标准话语权。

六是以安全可持续为原则,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岸线、空域、土地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通过技术手段、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强化航运领域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提升安全监管、运行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航运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主持人】新冠疫情给上海港生产运营带来了不确定性。上海港今年能否保持集装箱世界第一大港地位?上海在此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

【谢峰】12月1日,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TEU。这是自2017年在全球首度突破4000万TEU后,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连续第四次站上4000万TEU台阶,全年有望继续保持集装箱世界第一大港地位。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里,“第四次”的背后包含着全体上海港人的心血和付出。

一是实施稳定有效的港口疫情防控措施。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疫情防控相关规定,上海港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港口口岸疫情防控措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港口生产,执行岸基登轮作业和船员换班下船的管控措施,落实进口冷冻食品箱体的100%消毒检测工作,为港口生产提供安全可控的作业环境。重视引航员队伍的个人防护,提供疫苗接种、物资保障、隔离关爱等措施,稳定引航员队伍,为港口生产提供充分有效的支持保障。

二是做好上海港防疫保畅应急工作。针对2月份冷藏箱滞港和空箱积压情况,上海港迅速启动防疫保畅应急工程,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冷藏箱堆存能力翻番至18200个插头,空箱堆存能力增加20万TEU。至3月底,冷藏箱滞港和空箱积压情况已完全缓解,有力确保港口有序生产。

三是做好国际航行船舶中国籍船员换班工作。3月份,上海港率先发布第一版《船员健康管理要求》,规范开展国际船员换班工作,切实做好闭环管理,稳定船员队伍,保障航行安全,发挥港口的船舶和船员服务功能。截至目前,全港累计完成船员换班近2.4万人,约占全国换班船员数量的五分之一,有效稳定了中国籍船员单位,保障了航运安全和港口正常运行。

四是实施面向港航企业的支持政策。上海港落实口岸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和公示制度,全面落实阶段性免征进出口货物港口建设费、减征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等降费政策,并出台库场使用费、理货费等降费措施,引导班轮公司优化海运收费价格结构,传导港口降费政策效果。

【主持人】感谢谢主任的详细介绍,本期访谈到此结束!

【谢峰】谢谢大家的关注,再见!